特斯拉车主维权案二审判决后, 留给社会的空间是思考
- 2025-07-17 15:35:38
- 258
文/刘工昌
2025年7月11日,“上海车展事件”相关案件迎来二审判决,均维持原判:上海车展站上特斯拉车顶的河南张女士被认定侵犯特斯拉名誉权,应向特斯拉赔礼道歉并赔偿17万元。这场历经4年多,长达1500多天的事件终于结束。
①
二审判决中,法院同样认定媒体人封某在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事件”中,起到了组织、策划的作用。同时,因封某长期在微博上攻击特斯拉、贬损特斯拉名誉的行为,法院判决其在微博账号及《法治日报》向特斯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25万元。
其实整个“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涉及三人,但跨度最长也是影响最大的是那位来自河南的张女士。2021年3月9日,一段“河南女子坐在特斯拉车顶维权”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视频中,张靓(化名)手持喇叭坐在一辆贴有“特斯拉刹车失灵”字样,且已被撞毁的Model3事故车上,喇叭循环播放着“特斯拉Model3春节期间刹车失灵,引发交通事故,一家四口险些丧命”的录音。
特斯拉由软到硬
据九派新闻报道,当事车主张女士介绍,事情的原因是2021年2月21日,其父开着特斯拉载着四人从外边回家。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准备减速时,突然发现刹车失灵,导致连撞两车,最后撞击到道路边的水泥防护栏才停下。
张女士表示,她的父母都在该次事故中受伤,母亲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父亲头部轻微脑震荡。事后,她因内心恐惧找到特斯拉官方,要求将车辆退回。但因为特斯拉方面多次推诿甩锅,不予正面回应,所以她才采取这样一种方式维权。
针对此事,3月10日,“特斯拉客户支持”微博针对此次维权事件称,交警方面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显示:认定张先生(车主父亲)违反了相关法律关于安全驾驶和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的规定,对事故应承担全部责任。
经过对车辆数据和现场照片的查看与分析,特斯拉发现车辆在踩下制动踏板前的车速为118.km/h,制动期间ABS正常工作,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未见车辆制动系统异常。
对于特斯拉方面的说法,张靓并不认同,并表示对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我父亲驾龄超过30年,最基本的交通规则还是懂的,更不会拿一家人的生命开玩笑。当时我父亲是踩了刹车的。”张靓告诉记者。
注意,事件一开始,当地交警已对此作出结论,并且特斯拉方也对此作出技术补充说明,但不获张女士认可。于是就有了下面震惊全国的一幕的发生。
2021年4月19日,2021上海国际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开幕。11时许,在特斯拉展台上,一名身穿白色T恤的女子拔掉现场的装饰伞,并站到车顶多次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其衣服印有红色“刹车失灵”字样和特斯拉标志。
事件发生后,特斯拉当日两度通过官方微博发声,对该事件作出回应。
4月19日14时59分,特斯拉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当事人为此前2月发生的河南安阳超速违章事故车主,通过非常规方式获取证件进入展馆,在展台周围进行直播,露出定制维权T恤,并登上车顶大喊。
上述声明称,该车主此前曾因超速违章发生碰撞事故,而后以产品质量为由坚持要求退车。近两月以来,特斯拉方始终保持与车主积极协商,表示愿意协助完成检测、维修或保险理赔事宜,同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车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检测,并强烈拒绝特斯拉提出的所有方案,所以相关事宜只能持续沟通。接下来,还将继续与车主沟通,帮助车主尽快恢复正常用车生活。
当日23点55分,特斯拉官方微博再次发文,表示“如果是特斯拉产品的问题,特斯拉一定坚决负责到底,该赔的赔、该罚的罚。这是我们一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同时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同样是我们的态度。”
不过特斯拉的行动也采用了雷霆手段。4月20日早间,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特斯拉车展遭遇车主维权”事件涉事女子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李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警告。
一场痛斥特斯拉的舆论高潮
上海特斯拉车主大闹车展事件,广泛引爆了舆论。2021年4月19日晚,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车顶维权”成热点,是谁让谁不“体面”?》
文章称,出现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车主的不体面,还是车企的不体面呢?事实上,这不是相关车企第一次遇到“车顶维权”,这也不是“车顶维权”第一次引发舆论热议。站上车顶维权既不安全也不体面,于公共秩序更无益。于上海车展而言,出现这样的事情,有关方面应当依法依规,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号也在4月19日发文,质问特斯拉:责任何在?担当何在?
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文章《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文章称,从网络舆情来看,特斯拉高管的傲慢回应,让很多人感到费解。尤其“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觉得她也很专业,背后应该是有人的”等表述也不太妥当。客观来说,一家企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作为一家“明星”企业,应该具备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态度。
同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特斯拉车主再维权:双方表达难称理性,当以诉讼解决问题》。文章称,单方的说法、数据以及主张,是否经得起推敲需要权威、专业、中立的调停方来做判断,但有倾向性的脸谱化对方是不可取、不理智的做法,这既包括车主所坚称之“特斯拉刹车失灵”,也包括车企所给出的“超速违章事故车主”称谓。
在主流媒体的严厉痛斥下,被点燃了情绪的网民群情激昂,怒吼着要求特斯拉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202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与舆情社会影响力测算结果,共同梳理出“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暴露车企服务漏洞,被列为十大热点之一。②
在舆论发酵之后,2021年4月20日,郑州市监局回应“车顶维权”,指出特斯拉拒绝提供行车数据。这一情况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4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的介入,让整个事件的发展更加规范和透明。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特斯拉最终于4月22日提供了相关数据。行车数据在这起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判断车辆是否存在问题的关键依据。特斯拉提供数据的行为,一方面是对监管部门的回应,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调查和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月20日晚,特斯拉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向客户致歉,并表示已成立专门处理小组,尽全力满足车主诉求,不过此时车主已经被拘留。4月22日,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供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并作出文字说明。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特斯拉开始正视问题,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挽回局面。
特斯拉这一转变看似突然,实则是特斯拉在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如果继续保持强硬态度,可能会对其品牌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随着特斯拉的回应渐趋缓和,此事的热度也渐渐消退。不过此后特斯拉选择了上法庭讨说法。
车主判赔二审比一审多
法律是理性的,也是无情的。
2024年5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张靓被认定侵犯特斯拉名誉权,要向特斯拉赔礼道歉并赔偿172275元。对于这一判决结果,张靓表示不接受,并透露将准备上诉。③
判决书显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认为:该案中,张女士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案涉车辆确实存在刹车失灵这一故障。
张女士在无任何客观依据证明案涉车辆存在刹车失灵的情形下,贸然实施的案涉行为,构成诽谤行为;张女士认为其行为不构成诽谤行为的抗辩意见,法院不予采纳。
法院认为,张女士在无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向公众发表特斯拉刹车失灵言论,刻意借助车展现场媒体广泛传播该未经求证的信息,其言行明显具有贬损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名誉的主观故意和过错。
同在当天,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与被特斯拉质疑为张女士爬车顶事件组织策划者的封某之间的名誉权纠纷案,亦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进行了一审宣判。
在这起名誉权纠纷案中,法院判决封某侵权成立,其需要在15日内向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公开道歉并赔偿25万人民币。此外,封某起诉特斯拉名誉侵权一案,其全部诉讼请求亦被法院驳回。
法院认为,据前述认定,封某在2021年4月19日发生的“上海车展事件”中,确实存在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起到了组织、策划的作用。
封某的新浪微博认证显示,他是一位资深汽车达人。2021年4月19日,特斯拉车主张女士在上海车展维权时爬上车顶,封某被特斯拉质疑为该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封某曾在微博中否认了这一说法,他称自己仅仅转赠给了张女士一张媒体日通行证,“给正常维权提供一些非必要协助≠组织策划上车顶”。
值得关注的是,在法院一审宣判后,封某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上再次发文,“两个案子都输了。法院存在明显的一边倒倾向,今天会整理出案情分享”。④
根据IT之家整理的判决书,部分要点如下:该案中,张女士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案涉车辆确实存在刹车失灵这一故障,其在庭审中亦明确承认实施案涉行为时主张的刹车失灵系其主观判断,特斯拉一方从未承认该事实。
案件审理过程中,张女士亦不申请对案涉车辆是否存在刹车失灵进行司法鉴定,故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理应由张女士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根据公安机关认定案涉交通事故成因系案外人驾驶案涉车辆时未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故负事故全责。公安机关的认定指出,事故是因为驾驶者未能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而造成的,因此负全责。
特斯拉车主事件的冷思考
据媒体此前报道,2023年11月,特斯拉诉西安李某名誉权侵权一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西安李女士名誉侵权责任成立,须向特斯拉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2000元,同时承担车辆鉴定费。
西安李某于2021年3月驾驶特斯拉发生交通事故,并参与了随后的“上海车展事件”。
据了解,特斯拉一审要求李某赔偿500万元,但判决的赔偿金额仅为2000元。
2024年8月5日,特斯拉与西安李某(上海车展事件核心成员之一)的名誉权侵权案件迎来二审判决,李某应赔偿特斯拉的金额由一审的2000元调整至70000元。李某上诉理由不成立,法院对李某的上诉主张不予采纳。同时,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对涉案车辆进行鉴定,鉴定意见为:特斯拉车辆制动系统正常有效无故障,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024年5月30日,汽车博主封士明起诉特斯拉名誉权纠纷一案,法院驳回其全部诉求;特斯拉起诉封士明名誉权纠纷一案,法院判决封士明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并赔偿特斯拉25万元。⑤
经过二次判决,这个西安闹事女的赔偿金额由2000元上升到7万元。即便这样,许多熟悉内幕的人还是呼吁,赔的太少了。
其实现场还有一位名叫安保佳的上海车主,根据安保佳的微博,他之前是特斯拉的死忠粉,谁说特斯拉的不是他都不愿意,但当他的models电机发生故障失去动力后,特斯拉的售后甩锅等处理态度让他失去了耐心,从而走上维权之路。此次事件中,他也和二位女士一起被带到派出所,并受到了行政警告的处分。事后,他针对特斯拉当时的回应发微博表示“不妥协”。
但他所谓的不妥协后来了无声响。
至此,三个经历上海车展之闹之人,两个分别遭遇两次判决,越判越重,其中那个闹的最凶的的也判的最重。至于那个上海人,见势不妙,赶紧禁嘴。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特斯拉中国方面介绍,据司法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上海车展事件”使特斯拉遭受了超过1.7亿元订单直接损失、数千万元商誉损失。在此事件后还曾发生几起车主号称“刹车失灵”的事故,最终专业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果都显示事故原因与特斯拉车辆本身无关。⑥
但特斯拉如此损失,换来的是两位闹事者各十位数的赔付,对于此次案件的判决结果也引发了网民热议,有网民表示:终于不再按闹分配,回归法律底线。这是社会的进步,这进步要感谢特斯拉。因为正是特斯拉的“不妥协”,才让人坚信,法律与事实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整个事件让特斯拉蒙受巨大损失,但特斯拉的“修复形象”并非靠公关策略调整,而是依靠数据公开:事故车辆EDR(事件数据记录器)信息可查,技术问题可验证。这种模式或许在短期内显得“不近人情”,但长期来看,它树立了一个更健康的商业范式: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产品与法律合规,而非舆论操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斯拉的做法或许显得“另类”,但它证明了:真正的企业声誉,不是靠公关塑造的,而是靠产品、数据和法律赢得的。
人们不会忘记,在这两人所谓的维权事件中,媒体与民粹欢呼的烈度,还有特斯拉的应对方式曾被官方媒体质疑乃至痛批,但最终司法判决证明:多起“刹车失灵”指控经司法鉴定均未发现车辆问题,法院最终认定维权者缺乏证据,构成名誉侵权。
[引用]
①(特斯拉车展事件当事人和组织者二审维持原判,被判道歉及赔偿澎湃新闻2025-07-11记者吴遇利)
②(还原“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全经过:始于两个月前的一场车祸2021-04-20)
③(特斯拉车顶维权女车主二审判了,被判赔17万!该事件致特斯拉损失1.7亿订单潇湘晨报2025-07-12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④(特斯拉“刹车门”闹剧,判了上游新闻综合2024-05-30财经眼)
⑤(特斯拉刹车门终审判决:李某判赔增至7万光明网2024-08-05澎湃新闻记者吴遇利)
⑥(赔偿17万!揭秘特斯拉刹车事件背后真相北京商报2024-05-31平平无奇是老钱)
- 上一篇:接送高考生车辆侧翻多人受伤
- 下一篇:游行抗议已扩散到美国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