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那么薄吗? 手机厂商如何“套路”折叠屏手机的厚度
- 2025-07-26 07:36:15
- 546
2025 年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确实已经变得非常轻薄。然而,就在制造商们展示一个又一个毫米级新世界纪录的同时,营销的幕后却暗藏着一些小手段——事实证明,各大品牌在声明中“掩盖”了一些重要细节。一方面,这不会影响用户的任何使用体验,但实际上,它却能让智能手机在消费者眼中更具吸引力。这绝对算不上欺骗,但你可以称之为伎俩。
如何测量手机的厚度
最近,关于荣耀Magic V5和三星Galaxy Z Fold 7到底谁更薄,引发了一场讨论。众所周知,Galaxy Z Fold 7机身厚度的官方数据是8.9毫米,荣耀声称Magic V5厚度达到了创纪录的8.8毫米。
有好事者专门进行了真机比较:将两款手机并排平放,在上面放一张卡片,把一个小球放在中间,比较结果恰恰相反,小球总是滚向Galaxy Z Fold 7——三星Galaxy Z Fold 7实际上略薄一些。
那么,荣耀从哪里得到了8.8毫米这个数字呢?答案出奇的简单(也有点令人尴尬):荣耀测量了这款设备……在没有贴屏幕保护膜的情况下。
有好事者专门查阅了荣耀的技术页面后发现,Magic V5的厚度声明并未考虑外屏和内屏保护膜——尤其是在没有内屏保护膜的情况下。这听起来尤其奇怪,对于脆弱的折叠屏智能手机来说,内屏保护膜是永久“内置”的,一些厂家为了更好保护屏幕甚至会采用UTG玻璃作为内屏保护膜,而荣耀 Magic V5的内屏采用了塑料保护膜,但为了弥补未使用超薄玻璃(UTG)带来的内屏强度变化,加了增强碳纤维衬板。不论什么材质,各厂家都不建议用户自行揭除,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并且应该)在维修期间将其揭除。
更有好事者专门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了撕去内外屏保护膜前后的Magic V5的尺寸,得出了以下尴尬的结果:
荣耀确认,广告中使用的测量数据没有包含这些保护膜。此外,包括Magic V2在内的前几款机型也使用了类似的测量标准。该公司向科技网站Android Authority解释说,这是一种常见做法,“并非荣耀独有”。
但如果8.8毫米的厚度是在揭掉必要的保护膜之后才能实现,跟消费者实际到手的并不一样,那还有意义吗?然而,现在看来,这些数字似乎只是为了迎合一句“最薄折叠屏手机”的漂亮口号,而不是为了进行客观的测量。
还有谁在美化手机的厚度
有好事者开始深入研究其他品牌的描述。结果发现:
OPPO Find N5(厚度 8.93 毫米)也是在不带保护膜的情况下获得的数值。
vivo X Fold 5 和华为Mate X6也是在未贴上保护膜的情况下进行了测量。
小米一直含糊其词地声称自己遵循“行业标准”,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既定的标准。
谷歌指出,Pixel 9 Pro Fold的厚度不包含摄像头模块,但并未像国产厂商那样在某个角落标明去除了保护膜。
三星也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Galaxy Z Fold 7的技术页面列出了从屏幕到背面的尺寸——大概是贴了膜。
这一操作也会影响手机的重量。例如:
荣耀标明Magic V5的重量(217g)不包含内屏保护膜。
OPPO Find N5(229g)、vivo X Fold 5 和华为Mate X6也通过去除内外保护膜减轻了重量。
三星和谷歌则未具体标明此类细节(估计是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骚操作”),似乎给了消费者一点点信心。我并不认为国外大厂更诚信,或许是比较“死板”吧,又或许是国内厂商比较“聪明”(开玩笑的)。
手机的厚度真的重要吗?
有人会说,0.1毫米甚至1毫米都无所谓。但在市场竞争中,每一毫米都足以成为“全球最薄”的宣传理由。这种对事实的“优化”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并削弱忠实用户对制造商诚信的信心。
当手机品牌故意挑选有利的指标,有选择性地忽略真实的用户体验时,他们可能会赢得广告竞赛,但却失去观众的信任。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行业标准明确之前,手机制造商们将继续玩弄数字游戏。但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注意到这些花招,或许这些品牌会考虑改正自己的做法。又或许会向更加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其他手机品牌也会“觉醒”并加入进来——比如苹果,它以降低(并标准化)用户体验而闻名——不管是去除可更换电池、消灭耳机孔还是减配充电头,根本不屑于搞“薄0.1毫米”这种小伎俩,而是直接“明火执仗”制定新标准。随着折叠屏iPhone的传闻不断,游戏规则可能很快再次发生改变。
- 上一篇:易烊千玺被湖南高考家长安排得明明白白
- 下一篇:京东全球顶奢家电家居元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