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突然撤出价格战, 全行业盈利率惨烈, 中国汽车等的就是这天

  • 2025-07-04 00:42:13
  • 938

比亚迪突然“刹停”、撤出汽车价格战,或将撕开全行业车企低价厮杀“停战”的序幕。

6月28日,根据媒体报道,比亚迪销售的朋友圈正疯传一张图,图中显示7月1日起,比亚迪之前的促销手段和措施将全部废除,同时报道称多个线下销售网点回应“一口价”的优惠也会马上撤销。

这则再平常不过的促销通知,一时引爆网络舆论,更是预示着作为车企价格战杀手锏的“一口价”,可能将成为全行业价格战的急停键。

2025年前四个月,汽车行业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4月底,新能源行业2025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提前达成,市场渗透率超过40%,也就是新能源车销售总量占国内全部汽车的占比。

按道理行业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产销数据来看,新能源车企整体的盈利率竟不到4%。

这是什么概念呢?十年前我们还在搞油车、搞合资车企的时候,那时中国汽车行业的盈利率起码也有9%左右。

中国汽车行业因新能源崛起,但混的还不如十年前,根本原因就是“价格战”。

眼看头部的几个有技术代表性的车企打的死去活来,国家有关部门到了不得不出手制止的地步了,两份重量级的行业倡议已经明令禁止了。

在5月3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先是发了一则制止价格战的公告“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直接痛批“新一轮价格战引起的恐慌”。

紧接着在5月31日这一天,媒体报道工信部突然发声,称要加大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整治力度,说白了就是对这些价格战的车企说,你们要是再不停,我就要插手治治你们了。

可以说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信部对价格战是极为敏感的,而且反应极快。

5月23日,比亚迪率先打响一口价的第一枪,当天宣布购买旗下20多款中低端车型,享受限时“一口价”,个别车型最高降幅竟到了5.3万元,这对于一款10多万的车来说,无异于骨折价。

可以说这一招,直接将竞品以及一大批友商打懵了,特别是那些已经处于负债生死线的车企来说。

价格战眼看一触即发,到底跟不跟?对于大多数车企的选择来讲,眼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跟,而且必须快点跟,跟慢了多亏,跟快了少亏点。

随即吉利将银河L6系列车型,打出了7万以下的价格,直接对飙比亚迪秦Plus,红旗H9刚上市十多天直接狂降9.4万元,还有零跑、别克等车企相继加入价格混战。

这也意味着整个汽车行业的盈利率,再度因价格战升级而骤降,如此行业恶性循环已经来临,国内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失血。

其实车企价格战早就从去年就开始了,像特斯拉就将Model 3的购车门槛砍到了22.75万元,一口价的推出并非是车圈价格战的开始,但肯定会加重车企价格战厮杀的强度。

其实国内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新能源,都深受价格内卷、恶意竞争的残害,但相比于直接原地“去世”,被迫参与价格战最起码还能维持下季度财报的美观,全行业基本不盈利,中国的汽车行业就会被“人为制造”倒退。

因为车企一打价格战,盈利损失,必定会在其他地方找回来,比如配置缩水、采用上一代技术,而且下游车企将价格拉的过低,还会砍掉上游供应商的利润,行业整条供应商的上中下游一损俱损。

比如说汽车的电子元器件,本来用上三块电容,能让制定功能维持十年以上的寿命,但是现在只加一块电容,只要能扛过保修期就万事大吉了。

打价格战对中国汽车行业最为致命的一点,就是盈利不够导致现金储备低,行业未来几年所需资金进行技术升级的路子被扼杀,用未来汽车行业的技术迭代升级,换取了现在抢占的市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就是埋雷。

价格战更是会打崩中国车出海东南亚、欧洲等地。

4月份的时候,中美关税战打得正酣,欧洲终于对中国电车出口关税解禁,但是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按他们的想法,搞一个最低价格标准。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新能源出海到欧洲,定价不能低于这个最低价格标准,就连欧洲也怕我们车企在他们的地盘搞价格战,中企价格战一旦出海到欧洲,必定会对本地汽车制造商造成冲击。

这也侧面反映了,价格战,谁都不喜欢,它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我们的车企如果能拧成一股绳,共同协作定价格,防止低价竞争,最终人人都能分到蛋糕。